栽茶種天麻,托起這個小山村的綠色致富夢
黃家坪村的月亮臺茶園。
村民開始采摘明前茶了,清風拂過,茶香撲鼻而來。
紅網時刻記者 李森林 通訊員 屈澤清 施光清 報道
和風暖陽,花意爭春。走進武陵源區協合鄉黃家坪村,桃花、李花、櫻花、油菜花競相綻放,滿地金黃間鑲嵌著片片雪白,青瓦白墻的房屋掩映在各類花叢中,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美景圖。
3月31日,武陵源區協合鄉黃家坪村村民們拿著鋤頭、手套沿著山路,穿行在張家灣組十八盤云霧繚繞的山林中,挖坑、擺菌材、放密環菌……現場一片忙碌。黨員村民小組長陳躍明說,“試種效果很好,對于發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,我們很有信心?!?
家住中旦坡組的陳巖生,則在吃完早飯后就爬上了山頂。他每天都要去月亮臺茶園,修理修理壟溝,除除草,施施肥,看看長勢咋樣。茶園里,已經有村民開始采摘明前茶了。清風拂過,茶香撲鼻而來。
黃家坪村地處武陵源區南大門,東鄰協合鄉協合村,南抵永定區新橋鎮,西接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,北靠百丈峽景區。這樣一個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的寶地,村集體經濟收入卻一直是村里的“短板”。
用豐收的天麻和茶葉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,讓黃家坪村村民未來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廣。
盤活林下資源,引導鼓勵群眾發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。
挖坑、擺菌材、放密環菌……現場一片忙碌。
盤活林下資源,引導鼓勵群眾發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,同時依托原有茶園資源,發展“茶業+旅游”,是黃家坪村努力探索的綠色致富新路子,而帶來這些變化的是武陵源區委辦駐黃家坪工作隊。
早在2011年,武陵源頭茶葉有限公司把村里上世紀六十年代建成“祖傳”下來的530畝荒置老茶園租去,經過老樹改造和新樹培植,成為高品質茶葉基地。武陵源頭茶葉有限公司給他們提供修枝、除草、摘茶、成品包裝等工作崗位,讓村民們真正得到了實惠,工人們在這里做工都可以達到每人每天120元—200元不等的報酬。
2021年,根據本村地理氣候高寒、坡地地勢向陽、土質適合種茶等特點,駐村工作隊同村兩委確定了“茶旅融合”的發展方向,在原有茶葉的基礎上擴栽茶葉540畝,很多村民都在茶園找到了工作。茶園建好后,帶動村里的30戶脫貧戶。僅一年時間,他們獲得土地流轉費36萬元,務工收入20萬元。
2021年,圍繞“茶旅融合”的發展思路,黃家坪村還下大力氣改善人居環境,協調資金400萬元在月亮臺茶園開辟了一條茶旅大道,被村民稱為“茶葉大道”;協調資金100萬元實施村部周邊30多戶民居風貌改造;協調資金32萬元實施茶葉擴栽100畝......
2022年,駐村工作隊將目光盯上了山林,結合該村森林覆蓋率高的情況,能不能做一做“林下經濟”的文章,找到一條新路子?成為擺在駐村工作隊面前的一道急需破題的新課題。
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在黃家坪沒有先例,怎么搞?摸著石頭過河。工作隊和村兩委商議后,2022年9月份,通過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經營模式,當年就在張家灣十八盤流轉50畝林地開始仿野生天麻種植。公司提供天麻種并簽訂回收合同,按保底20元每斤收購。群眾到基地務工增加收入,勞務費每人每天130到150元不等。
據了解,天麻具有很高的食用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,且其與蜜環菌共生,從中吸收營養,生長過程不需要陽光,喜陰,從種到收不施肥、不鋤草、不噴農藥,只需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就能正常生長。目前,50畝仿野生天麻長勢良好,預計年底收5萬斤天麻,產值100萬元。
西有上旦坡,東有張家灣;一方有茶園,一方有天麻。
“仿野生天麻種植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產業,不僅是在黃家坪村發展一個新產業,也是為老百姓找到了一條增收新路子?!瘪v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楊海軍介紹,黃家坪村地理位置好,山林資源好,具有發展林下經濟和茶葉種植的天然優勢,后續將完善“黨支部+企業+基地+農戶”模式,帶動更多村民參與進來,用豐收的天麻和茶葉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,讓黃家坪村村民未來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廣。